◎周惠斌纵信优配
钱伟长(1912—2010)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偏僻村落,虽然家境清寒,但他聪颖好学,自幼随四叔、国学大师钱穆熟读经史子集,国学功底扎实,在读完两年初中后,便考入苏州高中。
1931年,钱伟长参加“高考”前,听说化学家吴蕴初在上海创立“清寒奖学金”,为成绩优秀的穷困子弟上大学提供经济帮助。钱伟长兴奋不已,来到上海纵信优配,接连参加了清华大学、交通大学、中央大学、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招生考试。结果捷报频传,他同时收到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最终以总分第七的成绩,被清华大学文学院录取,并获得“清寒奖学金”(每年300元)。
当年,钱伟长的文科成绩令人惊艳,由陈寅恪先生所出的作文题目《梦游清华园赋》,钱伟长写得文采斐然;历史试卷中,有一道题目要求写出“二十四史”的全部书名、作者、卷数,钱伟长对答如流,国文和历史两科均获满分,是那一届103名学生中唯一一个,因此,还未入学,便名满清华。然而,他的理科成绩却让人大跌眼镜,数学、物理、化学三科成绩加在一起只有25分,物理仅考了5分。
9月16日,钱伟长来到北平,第二天赴清华大学报到。第三天纵信优配,震惊中外的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。面对敌人的炮火,钱伟长义愤填膺,胸中燃起熊熊火焰,他发誓要造出中国的飞机大炮,以科技的力量实现科学救国的梦想。
那时,清华大学没有工学院,有同学就建议钱伟长进物理系。于是,他决定弃文学理,改学物理专业。他给著名物理学家、时任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写了一封信:文学和历史救不了现在的中国,所以我想学物理,请求转到物理系。可终因理科分数太低,遭到校方拒绝。
钱伟长便直接跑到物理系的办公室,言辞迫切地对吴有训教授说:“吴先生,我想请您批准我改读物理系。”看着眼前这位小伙子,吴有训和颜悦色地说:“你的国文和历史考得很好,但你的理科和英文成绩却很平常。你学文科不是更好吗?为什么非要改学物理呢?”
钱伟长站在一旁,坚定地回答:“我本来的确很喜欢文科,但是现在我觉得学文科救不了中国。我们落后就要挨打,因此,当前科学技术、飞机大炮是我国迫切需要的。虽然我的理科成绩不好,但我有决心赶上去,请先生放心!转学物理系,是我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决定……”然而,吴有训还是没有同意。
钱伟长不甘心,每天到吴有训的办公室,软磨硬泡足足一个星期,吴有训被钱伟长炽热的爱国热情所打动,终于松口,同意让他试读一年,但条件是,一年内,普通化学、普通物理、高等数学这三门课的成绩均必须达到70分以上,才能留在物理系。这一要求对理科零基础的钱伟长而言,无疑是预下了逐客令,但钱伟长毫不犹豫地接下了“军令状”,走进物理系教室当起了一名试读生。
钱伟长刻苦攻读,废寝忘食,迎难而上,还不时向比自己基础好的同学华罗庚请教,学习成绩提高显著。第一学期,物理及格了;学年期末,各科成绩都考到了80多分。一年后,他如愿以偿地正式进入物理系。
1935年,钱伟长以优异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,并额外学习了工程热力学、材料力学、化学分析等科目纵信优配,后来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。
秦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